top of page

書摘分享:你的信念形塑你的現實

By Michale Hyatt,翻譯:殷麗君,from book:最棒的一年

「相較於我們告訴自己的故事,事情的真相一點也不重要。」

——《說書人》(The Hakawati),拉比‧阿拉梅汀(RABIH ALAMEDDINE)

  多年前,我和太太蓋兒養了一隻英國長毛獵犬,名叫尼爾森。牠非常溫和、有耐心,跟孫子女的相處也很好,牠只有一個缺點,就是每當有人打開前門,牠會像逃獄一樣往外衝。我們得花二十分鐘才能追上牠並帶回家,最可怕的是,我們常目擊牠差點被路上的車子撞到。我們對此束手無策,直到後來找到一款叫。「隱形柵欄」的產品。

  它的原理是,在房子的周圍埋一圈和電子項圈互相感應的電線。只要尼爾森一靠近邊界,脖子上的項圈便會產生警告性的震動,讓牠退後。再加上一些額外的訓練,牠很快便學會哪裡有電線,並且避開。從此之後,不再有狗奪門而出的驚險畫面。我們甚至可以放牠單獨在庭院裡,也不用擔心牠跑出去。

  

不過有趣的事情來了。過一陣子後,我們發現項圈已經沒有必要了。如果我們站在邊界的另一邊叫喚尼爾森,牠不會來;就算小朋友用零食勾引牠,牠也不會動搖。那條界線已經從外在世界的一個電子裝置,進駐道尼爾森腦中的內在世界。

信念的力量

  我們的信念,大大地影響了我們如何應對生命。我們體驗到的,往往是我們所預期的。這個觀念並不新鮮,社會學家威廉.托馬斯早在一九二八年便曾說過:「如果人們將某些情境界定為真實的,那麼結果便會成真。」而社會學家羅伯特.默頓,則反思「湯馬斯定律」(Thomas theorem),並在二十年後創出「自我應驗預言」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這樣的概念。一九五七年,哲學家卡爾.波普爾更將這個理論定名為「伊底帕斯效應」(Oedipus Effect)。

  如同科普作家克里斯.貝迪克在著作《超越心靈》(Mind Over Mind)說的:「我們的真實世界,在許多方面是一個被期望的世界。我們所看、所聽、所嘗、所感受和體驗到的,不但是由下而上,也是由上而下被製造出來的。我們的心靈可以理清混亂;我們用學習來的方式、模式和假設來填補空白;而我們對近期和遙遠未來的預測,竟然能扭曲現實。」這是怎麼回事呢?

  

這不是幻想,也不像有些人猜測的,與吸引力法則有關。說穿了其實非常簡單,因為我們的期待會形塑我們相信可能成真的事,形塑我們的觀念和行動。這代表它們可以形塑結果,也就是形塑我們的現實。還記得老虎伍茲嗎?那個在徹底崩壞之前,年復一年打破各種紀錄的伍茲?他的某些決勝球至今依然是個傳奇,例如,在二OO三年南非的總統盃賽事中,他在幾近全暗的天色中,完成了一記遠達十五呎的長推桿。那一擊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---除了老虎伍茲以外。當年的隊長埃爾談起這一擊是這麼說的:「他知道他辦得到……那或許就是他與其他人有所區別的原因:他的信念。」你聽到埃爾說的話了嗎?許多其他高爾夫球選手都具備相同的技術,但缺乏自己有辦法圓滿達成得信念。我們許多人,也都是如此。


懷疑之惡

  我們之所以無法成功達成目標,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,我們懷疑自己做不到。我們相信那些目標遙不可及。民調顯示,二十多歲的人,達成新年志願得比例要遠高於五十歲以上的人。根據哈里斯民調中心的一份調查,有百分之八十的千禧世代都會在新年訂定新目標,而百分之七十超過六十五歲的族群卻認為立定新志願只是「浪費時間」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?說來可悲,但當我們在生活中經歷過的挫敗越多,就越不可能相信自己能成功。懷疑,是阻礙達標的毒素。

  就像先前提過的,大部分人長久以來都無法從生命中獲得自己想要的,為了避免未來再次失望,便發展出一種譏諷、自我保護的態度。我們曾經試著想踏出過去,卻被打敗---或陷入更糟的處境。這樣的經驗可能只有一次,也可能發生過好幾次,但就算如今障礙實際上已不存在,我們也只會待在原地不動。

我們腦袋裡的障礙,強大到足以困住自己。

  這會發生怎樣的狀況呢?你可能看到了理想的職缺,心想:「我一定要去應徵那份新工作。」接著卻開始打退堂鼓:「不可能,我的學經歷不夠。」轉瞬間,一個本來可能引領你進入人生新篇章的想法,就這樣枯萎死亡。或者有朋友告訴你:「你和老公這週末應該去參加那個婚姻成長營。」但你心裡想:「開什麼玩笑?我連讓他離開沙發一個晚上都辦不到,更別說整個週末了。」又或者你聽到有人說:「跑個五千公尺感覺一定很棒。」於是心想:「我或許應該試試。」但厭世的想法立刻又跑出來---「我可是超重四十磅的人,而且膝蓋狀況這麼糟,絕對跑不動的。」


  「只要不著手進行,願望就不會破滅。」這種厭世的思想會毒害我們的靈魂,阻撓我們的成就。我們是否相信自己的可能性,會對現實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,如果你能改變自己的認知,又會有什麼樣的結果?

不同的景框

  史提夫.穆拉是一位小聯盟3A投手,某天晚上他在客場賽事中擔任先發,但走出休息區時卻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。「我在這個投手丘上絕對贏不了。」他這樣告訴投手教練哈維.朵夫曼。朵夫曼完全不接受這個說法,但他看得出來,穆拉已經準備要迎接失敗了,因此逼著穆拉解釋心中的想法,原來是投手丘的角度不對。對穆拉來說,大勢到此已定,但對他的教練來說,這只是一個起點。朵夫曼只問,穆拉可以做怎樣的調整。這建議聽起來很簡單,帶這就像是打開開關一樣,創造出對「可能性」的全新認知。


穆拉在比賽開始前,想出了一個新策略,來應對投手丘不利於他的斜度。朵夫曼告訴穆拉:「『我沒有贏』和『我不會贏』之間是有差別的。」過去不會決定未來——除非穆拉讓自己的信念引領他的行動去配合。「你以為結局是無可避免的話,就不會去考慮對策。」朵夫曼這麼說。藉由信念的改變,穆拉也改變了他的對策和結果,他投出一場幾乎完美的比賽,只讓對方擊出兩隻安打,無失分。


  穆拉面對的是一個大挑戰,但就像狗狗尼爾森一樣,這挑戰其實只存在他心中,而不是球場上。幾乎在所有生活領域,都能發現這樣的情況。「生活中許多看似讓我們動彈不得的境況,可能只是建立在我們慣用的錯誤景框上,才會造成這樣的錯覺。」暢銷作者羅莎姆.史東.山德爾和班傑明.山德爾說:「在相同的情境中畫一個不同的景框,新的道路便會印入眼簾了。」


歷史上充滿無數類似的故事。飛行員們曾經以為,飛行速度不可能超過每小時七百六十八英里(海平面音速),但查克.葉格認為自己做得到,並且在一九四七年正式打破音障(sound barrier)。從此之後,飛機科技日新月異,飛行速度一步步增快到音速的兩倍、四倍、甚至六倍。在一九五四年前,跑者們都認為在四分鐘之內跑完一英里是不可能的事。然後羅傑.班尼斯特以三分五十九秒的成績打破這個印象,而從此以後,就不斷有新跑者締造新紀錄。


  數千年來,人們一直夢想著人力驅動的飛機。但到了一九七七年,才有人造出一種不靠引擎、可持續飛行和控制的飛機,而這只是開端。一九八八年,希臘自行車冠軍卡內洛.保羅靠著踏板的動力,橫渡海面飛行超過七十英里的距離。而且他絕非孤軍一人,建造和駕駛人力飛機,至今仍是許多人的週末愛好。

  

以下還有一個例子。在一九八O年代中期,滑板好手麥克.吉爾創先做出滑板運動的五百四十度空中旋轉,那等於轉了整整一圈半。當時沒有人相信人類可以做出這種動作,可是等麥克.吉爾做出這所謂的「麥克轉體」之後,便開始有其他人陸續跟進,並不斷增強動作的難度。譬如霍克便做出史無前例的七百二十度轉體,而等到二O一二年時,年僅十二歲的舒爾更創紀錄地完成了一O八O度轉體,在空中轉整整三圈!舒爾是這樣告訴ESPN體育連播網的:「這是我所做過最困難的動作,不過---」注意他接下來說的:「比我想像中的容易。」


  「所有你以為不可能做到的事,都會有人追上來,完成它。」爵士鋼琴家賽隆尼斯.孟克這麼說過。所有的不可能,都只是乍看之下似乎不可能。葉格、班尼斯特、卡內洛.保羅、麥克.吉爾、霍克這些人向我們證明了,比我們原先以為還更困難的目標,都是可以達到的。你會是下一個舒爾,不但達到目標,甚至還更上一層樓嗎?


想像力的失敗

  達標失敗和成功之間的第一個關鍵差異,在於你是否相信目標可以被達成。聽聽著名的未來學家兼科幻作家亞瑟.克拉克是怎麼說的:「當一位卓越但年邁的科學家宣稱某件事有可能,幾乎可以確定它說的是真的;但當他宣稱某件事不可能的時候,他很可能是錯的。」照克拉克的說法,這是「想像力的失敗」。


  想像力的失敗,影響的不只科學家,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無數運動員、家長、領導人、經理人、教師以及我們所有人。好消息是,這並非必然。總括來說,看待生命的方式可分為兩種,一種會直接導致想像力的失敗;但另一種,可以喚醒和強化我們對可能性的認知。...

文章圖片節選自網路,如有侵權敬請告知,將立馬撤換,非常感謝您的提醒!

關於更多心咲旅修:https://www.blossomjourney.net/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