拖延與延遲——別讓你的拖延症拖垮你的人生
By 黃啓團,from book:別人怎麼對你,都是你教的 p.82-88
一邊渴望改變,一邊說「我做不到」
有個學員跟我說,他兒子失業了,一直不肯出去找工作,整天賴在家裡玩遊戲。夫妻倆只是公務人員,收入本就不高,供孩子唸完大學已是不易,本以為孩子畢業後可以接過父母的重擔,改寫家族命運,現在看到他這副渾渾噩噩的樣子,簡直傷透了心,問我該如何是好。
改變現狀,過上理想生活,也就是「圈層突破」(意思是如果你想獲得不一樣的人生,邁向人生的更高層次,就必須打破你固化的圈子),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。就算自己做不到,也希望孩子可以做到。可現實是,絕大多數人只不過是在帶著美好的願望,重複著過往的日子,日復一日。
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知道要做某件重要的事,卻偏偏不去做呢?相反地,為什麼有些事情,我們明知道不該去做,卻樂此不疲,甚至上癮呢?
就像明明知道該鍛鍊身體,卻從不行動,任由身體肥胖、血脂升高;明明知道該早睡早起,卻每晚抱著手機刷到深夜,第二天拖著疲憊的身體上班;明明知道該提升自己,積極上進,卻依然每天重複著過往的生活,任由自己把一生活成了一天…
一邊告誡自己「我要改變,我要改變」,一邊卻得過且過,這就是拖延!關於如何治好拖延症,已經有太多人給出了「藥方」。人們渴望改變拖延的症狀,然而,很多人只停留在「渴望改變」的層面,真到要去付諸行動,一句「我做不到」,任何藥方都無能為力。難怪有人把「拖延」定義為「二十一世紀的都市瘟疫」。
面對這樣的瘟疫,難道我們就沒辦法治了嗎?治療頑疾的根本方法,就是找到病根,拖延症也是一樣。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個人拖延呢?
習慣了被保護,拿什麼對抗未知的恐懼?
被譽為中國心學的集大成王陽明認為,「知」、「行」本合一,「知而不行,只因未知」。我很贊同這個觀點,很多時候,我們「知而不行」是因為我們瞭解的並不全面。當我們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,看到更多「實相」時,拖延問題便會迎刃而解。
我們來看看前面那個學員的孩子,他為什麼賴在家裡不去找工作?究竟是什麼在拖住他的人生?
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薩提爾(Virginia Satir)說過,孩子永遠沒有問題,如果有,也一定是父母的問題。所以我猜測,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。果然,經過與孩子的父母溝通,我了解到了更多關於這個孩子的情況。原來,他們生活在一個小地方,孩子是家中獨子,從小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成長,非常聽話。大學畢業後,孩子到外地工作了二年,但父母總是不放心,希望他能回到身邊,甚至在家鄉給他找了個女朋友。現在孩子終於回來了,父母該如願了,卻沒料到孩子竟變成了這副模樣。
讀到這裡,想必大家也看出來,這個孩子從小到大走過的路都是父母為他鋪設好的,他前半生的命運任由父母擺佈,完全失去了自我。試問:一個習慣了被保護、自我價值極低的孩子,拿什麼去面對外面未知世界帶來的恐懼呢?
很多人以為暫時不做某件事也是拖延。但「拖延」並不是「推遲」,推遲是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,而把某件事情暫時延後,當完成緊要的事情後,再繼續完成延後的事情。事分緩急、輕重,這是一種正常的人類行為。
可拖延不一樣,一些明明重要的事情,當下不去做,卻把時間花在一些不太重要、甚至是無聊的事情上。被拖延的事情一旦放下,也許一輩子也不會拿起來。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原本可以過得更好,可惜,美好的生活往往就這樣被拖延症搞垮了。
人有二種與生俱來的情緒,一種是「愛」,一種是恐懼。恐懼是為了確保人類生存需要而設置的,面對一些不確定的因素,每個人都會感到恐懼。為了確保自己生存的安全,人們會設置種種屏障。只是這些屏障在保護自己的同時,也限制了人生的許多可能。
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建議,而是接納與支持
既然人人都會恐懼,那為什麼有些人一輩子畫地為牢,有些人卻能跨越屏障,走出自己的舒適空間,突破所謂的圈層限制,生活越過越好呢?
讓我們再回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來看。為了孩子能安全、健康成長,大多數沒有學過心理學的父母都會希望孩子乖、聽話,病因此給孩子設置了種種限制,以確保孩子生活在一個可控的安全範圍。這樣做可能導致兩種結果:一是孩子向前文提到的「拖延小孩」那樣,真的變得很乖、很聽話,從此習慣於活在窄小的舒適空間裡;而另一種可能則是,孩子為了反抗父母的限制,從小學會了挑戰規則,以叛逆的形式挑戰父母或權威。
不管是哪一種,孩子長大後都有可能會拖延。前者會因為恐懼面對新的可能性而拖延;後者會因為叛逆而拖延——也就是父母或權威希望我做的,我的濳意識就偏偏不做。
這兩種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: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,他們從小被剝奪了自我,長大後,他們的自我價值非常低。所謂「自我價值」是一個人自己對自己的主觀評價。一個自我價值高的人,會認為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,因此,他們能夠一邊恐懼,一邊挑戰自己,敢於走出父母為自己設置的舒適空間,讓自己的生活越活越好。
而那些自我價值低的人,他們的潛意識會認為自己不值得有更好的生活,不配過更好的人生,所以,他們會盡一切所能,讓自己停留在目前這種安全、舒適裡。表面上看,是因為沒有動力,或者被其他各種各樣的藉口拖住手腳。其實是內在的恐懼,或者更深一層說,是自我價值在決定這一切。這,就是「拖延」的實相!
造成拖延的根本原因是自我價值。所以,我告訴那個學員:「你兒子今天會這樣,可能跟你有關,因為你培養了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乖孩子。如果你們夫妻因為孩子今天這個樣子還繼續批評、指責,甚至打罵他,只會讓他的自我價值感變得更低,情況變得更糟糕。」
這時候,孩子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建議,更不是指責,而是接納與支持,因為這是他人生中最脆弱的時候。指責只會落井下石,而支持和信任才會培養出自我價值更高的孩子。外面雖然風大浪大,但只有經歷過風浪的孩子才會真正長大;家裡雖然安全、溫暖,可溫室只會養出嬌嫩的花,只會讓你的孩子變得脆弱、恐懼未知。
沒有什麼教育比逆境來的更實在。家長不可能是孩子一輩子的「保護傘」,信任你的孩子,教會他堅強,引導他敢於冒險,在逆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,這樣,孩子長大後,才能更安全、從容地因應自己的未知人生。相反地,從小為了孩子的安全而限制孩子,就像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,孩子長大後卻抱怨他不會飛那樣可笑。
一個人的翅膀,就是他的自我價值。如果你也有拖延的習慣,請不要去抱怨自己的父母,因為自我價值感低也有你自己的責任。父母當年已經用了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來對你;今天你已經長大了,你可以藉由學習重新塑造新的自我,透過提升自我價值感,改寫自己的一生!
開始改變前,請直面你的恐懼
怎麼塑造?王陽明說,「知」、「行」本合一,當你真正「知」了,自然就會去「行」。當你看清楚這個實相——是你在藉著「拖延」這種行為,讓自己一直生活在現有的狀態中,是你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時,你就會開始覺察到自己的低自我評價,並且不再認同「我不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」這個信念,你自然會有所行動,去改變、去求變得更好。
當你開始行動時,你需要面對自己的恐懼,因為前半生你已經習慣窩在一個角落裡享受安全了。但只要你認為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,穿越恐懼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。
面對恐懼,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:
如果我這樣做了,會發生什麼?最壞的情況是什麼?這個最壞的結果,我能接受嗎?
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沒什麼問題了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再繼續問:
如果最壞的結果,我無法接受,為了避免它發生,我現在可以做什麼呢?
最壞事情發生的機率究竟是多少?
當你這樣問自己時,你會發現,糟糕的事情發生的機率其實並不高,也許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可能性。也就是說,你內心的那顆定時炸彈,被引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。於是你會會心一笑,整個人一下子輕鬆起來。
穿越恐懼很重要,因為你能穿越恐懼,就能突破拖延;突破拖延,你人生的境界就又上了一層樓,自我的世界就變得更大,人生的可能性也會更寬廣——當然,前提是,你認爲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!
關於更多心咲旅修:https://www.blossomjourney.net/
文章圖片節選自網路,如有侵權敬請告知,將立馬撤換,非常感謝您的提醒!
Comentarios